![]() 一片赤心报一化-走近齐鲁一化总工程师、技术部部长王燕春(下)
一片赤心报一化 ――走近齐鲁一化总工程师、技术部部长王燕春(下) 《阳煤矿工报》记者 任志青
“这样的日子到底多久了?我自己也说不清。几乎每天都独自面对着这漆黑的夜,冰冷的家。 起风了!窗外,树叶沙沙…… 不知何时,下起了小雨,滴滴―― 嗒嗒――探出头去,一滴雨正好溅落在我的脸上,难道天空也在为我掉眼泪?心里酸酸的: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像其他同学的家长一样,经常在家陪着我呢?总让我一个人在这漆黑的夜里,独自空守着冰冷的家……” 这是王燕春的女儿王文琪上中学时的作文――《漆黑的夜,冰冷的家》。 在齐鲁一化办公楼的墙上,有十六个大字赫然醒目:以人为本,以厂为家,同舟共济,共同富裕。王燕春,把一颗心整个人捧给了一化,她是“以厂为家”企业文化的最好注释。
对家人:心存歉疚
再坚强再能干的女人,心底也深藏一份柔软而绵长的情感。对于王燕春来说,不能谈到女儿。一提起,眼底就有晶莹的泪光闪动。 她和丈夫都是一化的技术骨干,千头万绪的事情都离不开他们。两口子天天从早到晚泡在厂里,几乎每天从早晨上班一直忙到晚上10:00,午饭、晚饭都在厂里吃。俩人的老家又都远在大西北,女儿从小疏于照顾。 每天清晨,小文琪还没起床,王燕春就已经把一天三顿的饭都提前做好,出门上班了;白天,女儿自己回家把饭热一热,将就着午餐与晚餐;已近午夜,王燕春才推开家门。女儿盼着爸爸妈妈回家,就跑到他们的房间等着,当王燕春到家时,已然在父母的床上蜷曲着睡着了,脸上依然挂着未干的泪珠。夜里醒来,女儿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外面太黑了,我害怕,就到你们的床上寻找家的味道。”那一刻,坚强的王燕春哽咽了。 有一年,女儿过生日。上班前,王燕春满口答应,晚上一定早点儿回家陪她。但为了查阅资料修改工艺,她又忙到晚上10点多,允诺的事早抛到九霄云外。孤独失望的文琪在日记上写道:漆黑的夜,冰冷的家,妈妈,你什么时候能陪陪我?看着女儿浸满伤心的文字,王燕春落泪了。 有一段儿,她一连好几天忙得没着家。女儿天天自己照顾自己,只是晚上在电话里和妈妈简短聊上一两句。一天,女儿没有打电话来。王燕春隐隐觉得有些牵挂。忙罢赶回,发现女儿因为发高烧早已晕厥。乖巧懂事的女儿,生病请假都没有告诉妈妈,生怕打扰她的工作。抱起过度虚脱的女儿,王燕春泣不成声。 “亏欠孩子的实在太多太多了。女儿和我说,她参加中考时,我不仅没有陪她,连中饭都没有给她做,晚上回家也压根没问她考得咋样。哈哈,估计我早忘了这码事了。” “女儿最怕晚上回家时家里依然漆黑一片。她说,妈妈,我每次上楼前总要先望望咱家的窗口。一看家里灯亮着,就觉得满心欢喜蹦着跳着上楼;如果家里还是一团黑,那心情立马就糟透了。” 听着王燕春的讲述,记者眼眶湿润了:普天之下哪个母亲不疼儿?但为了深爱的企业,深爱的事业。她把自己的大“爱”,更多留给了企业这个大“家”。 女儿高考前的一个月,王燕春狠狠心,买了一辆车。不为别的,就为了上下班方便,每天能挤出时间回家做一日三餐,每晚能在女儿进门前家里有柔柔灯光播洒暖暖温馨。她要好好尽一个月为人母的责任。 王燕春夫妻俩的老家都在甘肃。工作太忙,分身无术,总是隔三四年才能回去一趟。2005年,好不容易抽出空带孩子回去看看,可脚踏上甘肃的土地还不到20个小时,单位一个紧急电话,又让她连夜匆匆赶回。2009年夏天,女儿高考结束,计划着回去一趟,火车票都订好了,还是因为工作,又泡了汤。父母打电话来说,燕春呀,抽时间回来看看吧,不光我们想你,连村里乡亲们都念叨你了。 对于丈夫,用王燕春的话说――“更别提了,俩人几乎是各人管各人”。但同样是技术中坚的他,理解、支持自己的妻子。
对工友:真诚热情
“只要引导好,年轻人都是宝。”王燕春看着一名又一名年轻技术员,打心眼儿里喜欢。 2000年至2003年停产期间,不少技术人才相继离去。2005年组建技术部时,七个人,王燕春是年龄最小的,其他清一色是退休后返聘。 不行呀,先进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先进人才,哪有先进技术? 王燕春开始招兵买马。 每年一听说公司新招聘了大学生,就立马跑去看看有没有学化工的;车间有不错的技术人员,也想方设法抽调回来。 有了人,还要培养。 手把手教,一个个带。 她将一化的整套技术程序进行了编制整理,各项专业怎样交叉,各道流程怎样配合,各个装置怎样运行,什么原理,什么工艺,什么特点,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让新进人员有了完善的培训教材。 每周一次学习交流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每个细节,共同切磋技术难题;每周三次施工协调会,让技术人员与施工方面对面沟通,使理论更贴近实际。 设备出现了故障,她总会在自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同时,不忘打电话叫上其他技术员,一边处理一边给他们讲解,通过亲眼所见、所感,让他们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 给年轻人压担子,鼓励他们放手大胆去干。遇到问题,她来教,她来帮。在实践中,年轻人得到飞速进步。 技术部陈芳菊说:“王工的知识非常全面。技术工艺、土建安装、设备选型……她几乎无一不晓。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她分析问题时角度站得高,见地很独特。白天她忙得抽不出空来时,我们就会把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邮件发给她,无论多晚,她都会给我们认真答复,一封不落。连出差都会把笔记本电脑随身带着,一有空就打开来看看有没有信件,走哪儿把活带到哪儿。” 今天的齐鲁一化技术部,每一名设计人员都是王燕春的得意门生。 对工友,王燕春不仅是技术上的导师,同样是生活中的大姐。 每次出差,她再忙也不忘捎些当地的土特产回来给大家尝个鲜;平时加班,她总会把后勤服务先考虑周全;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也总是要尽一把力;自己一天也顾不上休息,但总要把技术部人员的休息日安排得妥妥当当…… 在她的言传身教和影响带动下,技术部凝聚力强干劲十足。十几个人,承担着偌大一个公司从项目立项到方案制定、工艺设计、设备订货、合同签订、施工监督等一系列繁忙而重要的工作。
对自己:严格要求
在王燕春的字典里,似乎没有“休息”、“懈怠”这样的词条。她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到现场,在一线,除掣肘,解难题。 还是回到装置改造期间。 她哪里是在进行装置改造?简直是在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取成功……2004年10月5日晚10点多,装置改造的最后环节:设备吹扫。好多人劝她休息休息,可离开施工一线永远不是王燕春的性格。她坚持和大家一起钻入管道进行吹扫。一股近20公斤压力的气浪猝不及防,长期劳累身体已严重透支、体重不到90斤的她,被吹出十多米。脸磕破了,牙碰歪了,嘴上肿了个大包,腿上缝了好几针,整个人伤痕累累,全身上下疼得不能碰不敢动。 被送进医院后,她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手机不停地响,胳膊痛得难以伸曲,就让别人帮忙拿着手机,努力张开又肿又疼的嘴,用微弱而又不清晰的语言,与装置现场联系。 10月10日,还在输液、伤口尚未拆线的她,硬是让人用车推着来到施工现场,与其他人员一起,研究完善设计方案,现场查看施工进度。大家无不为她的精神所感动。到了晚上,她的腿肿得像个大萝卜,透亮透亮。就让人帮忙搬个椅子,把腿架高,继续工作。 10月18日,变压吸附装置装填吸附剂,她不到6点就来到厂里,仔细查看和询问吸附剂装填准备工作;7点,装填工作开始,又和大家一起忙碌;晚上6点,由于连续劳累,腿伤感染,引发高烧,又一次被送进医院,挂起了点滴。医生颇是生气,怎么快半个月了,伤口竟然还没拆线?! 装置开车进入倒计时阶段,她一天24小时吃住在现场,连轴转。变压吸附脱碳装置开车后一段时间,生产很不稳定,就在操作台前和工人师傅一起操作。倒班人员换了一班又一班,她却是饿了吃点儿方便面,困了在沙发上打个盹。天凉了,大家都换上了冬装,她却忙得顾不上回家换件衣服,依然穿着单薄的秋装在现场指挥调度。 转头再说丁辛醇项目建设期间。 为了保证项目早日完工见效益,王燕春每天早6点前准时到工地,在管廊中抱着图纸对流程,在寒风中顺着管线做排查,对施工进度、技术难题做到心中有数。大家说,王工不在办公室,就在施工现场;不在施工现场,就在去施工现场的路上。 每晚,才有所谓自己的时间,坐在电脑前,除了悉心回复大家的邮件,就是对所有设计人员的图纸进行逐一审核。一张张图纸密密麻麻,横的竖的,红的绿的,似密电码一般。王燕春一头扎进去,一遍遍研究,一点点琢磨,工艺是否最科学,设计是否能优化,流程是否有交叉。经常是看着看着趴在电脑前睡着了,醒来,接着干。 “不行。活儿干不完就很难受。所以不管多晚。”王燕春笑笑。 一次,丁辛醇车间脱氧塔超温。已是晚上8点多,车间负责人打电话给王燕春,请她去“救火”。“因为知道她那个时候肯定还在办公室加班嘛。绝对的!” 所以,在工友眼中,见到的总是一天到晚穿着工装忙前忙后的王工。偶然一次,她穿着自己的外套出现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几分疑惑:“是你吗?王工。怎么看着不像?” 她总是那样地不知疲倦。 2009年的7月13日,合成车间发生事故,王燕春的丈夫王宝明在事故中被严重烧伤。当时,丁辛醇装置的技术攻关正处在最艰难时刻,王燕春把姐姐从老家接来,帮助照顾住院的丈夫,好让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丁辛醇装置优化。 屋漏偏逢雨连阴。姐姐也在家与医院往返途中,发生车祸,严重受伤,住进了医院。 外科病房里,一下住进两位至亲。刚强的王燕春没有流泪。丁辛醇装置改造还处在关键时刻,作为这套装置的总负责人,项目离不开她。她用单薄的肩膀默默扛起了一切。 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给丈夫和大姐做好饭,送到医院,服侍两人洗漱、方便。忙完,便出现在岗位。工作到晚上9点多,又到医院照看病人。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和睡眠不足,终于把这位“女铁人”击倒――她因下腹部疼痛被送进医院。已经有点儿肠粘连的急性阑尾炎,必须立即手术!在医院的病床上,长久以来的压抑让她再也承受不住,放声痛哭…… 然而,麻药过后最放心不下的,除了丈夫和大姐,还是工作。 在手术后第四天,伤口还没有拆线,她就拖着病弱的身躯,双手捂着肚子,在别人的搀扶下,出现在丁辛醇建设现场…… 对于王燕春,为了一化,她可以付出一切。为了一化,她坚持真理第一。对于丁辛醇各项技术,她总是做到细之再细,慎之再慎。有时候,针对一个细节,她甚至会和总经理争个面红耳赤,总要论出个子丑寅卯,分出个对错好坏,方才罢休,以保证决策不出现半点差池。 这么多年,王燕春的出类拔萃引得很多兄弟企业来高薪“挖人”。但不管开出的条件如何优厚,王燕春就是不答应――她已离不开一化,她已融入了一化! 说起这些,王燕春却总是那样谦虚:这没什么。换了别人,也会这么做而且可能做得更好。也许因为我是个女人,所以大家给了我更多的关注。其实都是应该的。在一化,每个人都在认真、敬业地工作。 是的,王燕春,她是齐鲁一化的栋梁之材,更是齐鲁一化干部职工的榜样和缩影。 在一化,每个人都在认真而敬业地工作着。她和他们,挺起了一化的脊梁! 王燕春,奉献终年唯觉少,一片赤心报一化! 愿一化,愿阳煤,有更多的职工,一片赤心,向企业,为发展!
图为王燕春(左二)与工友在施工现场调研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