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巾帼壮志可凌云-走近齐鲁一化总工程师、技术部部长王燕春(上)
巾帼壮志可凌云 ――走近齐鲁一化总工程师、技术部部长王燕春(上) 《阳煤矿工报》记者 任志青
七年,解决技术难题、排除各种故障均以千位计,牵头负责的合成氨装置改造、丁辛醇项目建设等大型工程均优质高效完成――见证了一个人的技术有多精; 七年,密密麻麻记下100多本笔记,倾注心血写就100多万字,日历中更是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期,加班连点,夜以继日――见证了一个人的毅力有多强; 七年,培养徒弟10多名,个个成为技术领域独当一面的骨干人才,个个挑起了项目设计、工艺改造、施工监督的重担――见证了一个人的作用有多大! 七年,从2003年企业改制之初的自告奋勇请缨出战到今天的公司技术领军人物,齐鲁一化总工程师、技术部部长王燕春,用她的执着追求与不懈进取,演绎出一曲敬业奉献的动人乐章,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更给企业创造了丰厚财富。
初 识
去年年底,化工产业管理局相关领导到一化调研。归来后的一次攀谈中提起:一化有一位女总工,很能干,今年一化的高利润,绝大半归功于她牵头组织完成的新建项目,很值得你们媒体去采访、挖掘、宣传…… 是什么样的奇女子?赢相关领导如此盛赞? 1月7日,记者一路风尘,驱车前往。 抵达临淄已是17:30,夕阳西下,正逢齐鲁一化下班时间。原本路上就联系了相关人员,希望在晚饭时见一见这位“能干的女总工”,可事与愿违――她还要加班处理一些事情,来不了!些许遗憾。 8日早8:30,初识王燕春。 44岁,不到一米六的个头,一身深蓝色工装,瘦瘦小小。眼前这位柔弱女子,竟会有那般大的能量?心中不免轻轻打个问号。 “不好意思,昨晚实在是对不起,本来你们大老远来应该一起先坐坐的,实在是抽不开身。”言语间,透出热情、直率、爽快。 原来,昨日,为了能把今天接受采访的时间腾出来,王燕春白天在现场调研、指挥、忙碌罢,除了坚持日事日毕,利用晚上时间把一天的工作汇总分析完毕,把遇到的问题整理研究透彻外,还提前将今天要做的事情进行了突击――趴在电脑前,补充完善丁辛醇扩产系统的精脱硫、甲烷化、PSA变压吸附脱碳提氢等设计图纸,一直干到子夜时分。今天一大早到了单位,又把任务分解到各个口、每名技术人员,保证全天工作不挡手。 即使这样,刚刚开始的攀谈,也被左一个电话、右一个来访所打断,询问相关业务问题的,请求解决现场疑难的,希望给予技术支持的……王燕春逐个耐心细致解答,同时不忘满脸真诚和歉意向记者连声地“对不起”。 忙!只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吧,先听听周围同事的评价―― “王工真是个‘铁娘子’,办事效率高,工作要求严,业务精而钻,特别是丁辛醇项目,从设计施工到投产见效,她就是总规划师。两个字:能干!”技术部杨保利如是说。 “如果说对公司各个流程各个车间的工艺技术都精通的,那绝对是王工,她就是我们技术上的主心骨。”技术部陈芳菊发自肺腑。 “表面上看大大咧咧,工作上心思缜密,周到严谨。” “敬业精神无人能及,聪明好学大家服气,她是公司上下公认的优秀技术管理骨干。” “个不高,人不大,但身上总有着锲而不舍的韧劲和用之不竭的干劲,就像上满发条的时钟,高速旋转的陀螺。” …… 她的履历中,更是写满荣誉:先进工作者、优秀技术员、科技进步个人、十杰女工、功勋员工、劳动模范…… 初识王燕春,已经分明看到了她身上的灿烂光芒,感受到了她个人的独特魅力。的确,“值得采访、挖掘、宣传”!
了 解
1987年,中专毕业的王燕春带着年轻人的蓬勃朝气,来到齐鲁一化工作。从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车间副主任,到现在的总工程师、技术部部长,23个寒来暑往,她让自己的事业和追求,植根齐鲁;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献给一化。 今天的故事从2003年9月讲起。经过2000年3月停产后三年多的漫长等待和痛苦煎熬,齐鲁一化党委书记、总经理丁连杰果断决定:带领一化人走改制分流、装置改造之路。改制,即脱离原来的“东家”齐鲁石化,成为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改造,即改变合成氨原料线路,把过去的用天然气做原料变为用煤做原料,发展煤化工。 当时,王燕春担任尿素车间副主任。虽然改造迫切需要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但丁连杰考虑,王燕春的丈夫王宝明也是一化的中层领导、技术骨干,而且在改造任务最重、战场最大的合成氨车间,他们的孩子还小,需要照顾。出于人本关怀,没有抽调王燕春到装置改造攻关小组。 但性格似乎不让王燕春那么“安逸”。 船停泊在港湾里非常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留在尿素车间固然轻松,但那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思前想后,她鼓足勇气敲开了总经理办公室的门,毛遂自荐,要求参与气头改煤头的改造建设,不能因为是女人就考虑照顾,必须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接受考验和挑战,而且保证干好! 信为人本,一诺千金。 从此,王燕春忘我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她被安排做极为关键的脱碳装置改造项目负责人。全新改造,一切从头做起。她理清工作思路,多方调查研讨,悉心钻研技术,搞好现场设计,紧盯安装调试……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通宵达旦,已成为习惯;带病上班,非新鲜之事。 苦心人,天不负。最终,切实可行、系统能耗大大降低的PSA脱碳改造成功完成。 在完成技术设计、改造的余间,只要有空,王燕春总会跑到施工现场和大伙儿一同干活。碗口粗的电缆,瘦弱的她和大家喊着响亮的号子一起拉,挥汗如雨,衣服都沾在了身上;五十斤的碱袋子一个人扛,手、肩、脖子,被灼烧得通红通红…… 2004年10月30日,2:18。造粒塔顶部晶莹的尿素溶液喷薄而出,旋即化做雪白的颗粒,像雪花,似春雨,轻轻飘落。王燕春同所有如守岁般等在现场的一化人一样或者更甚――心潮难平,热泪充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她拿起电话向远在甘肃老家、还在香甜睡梦中的母亲报喜,让亲人一起分享心中那无尽喜悦: “妈妈,黑黑的煤炭真的变成白花花的尿素了!妈妈,我们终于成功了!”是啊,这凝结着王燕春3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劳与探索呀! 故事讲到这儿,我们初步了解了王燕春――开始的主动请战,体现她的不甘平庸,责任担当,敢想敢干;之后的成功实践,彰显她的敬业奉献,勇攀高峰,谋事成事。 而故事发展到那时,也让更多的齐鲁一化人冲王燕春竖起了大拇指,打心眼儿里佩服――谁言巾帼差须眉!
感 佩
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0年,齐鲁一化实现利润2.26亿元,其中,于当年3月19日正式投产的丁辛醇项目功不可没,盈利1.85亿元,占总利润的82.3%!可以说,没有丁辛醇项目,就没有齐鲁一化去年的骄人业绩,甚至可能是全线亏损! 盈与亏的关节点,就在丁辛醇。 说起丁辛醇,除了一化的领路人丁连杰,最有发言权、倾注心血最多、贡献最大的,非王燕春莫属――她是丁辛醇项目的总设计师、技术核心。 更精彩的故事就从丁辛醇讲起。 2004年底,装置改造、企业改制相继完成之后,丁连杰一直在思索,新上什么样的项目,让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刚刚改制后的民营企业,大项目缺乏资金,小项目利润率低。经过前期周密的考察与细致的调研,最终确定上市场优势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丁辛醇。 项目是确定了,资金关还要过。长期以来,丁辛醇项目一直被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企业所垄断,且均引进国外成套技术――单专利费就两亿多元,还不算建设投资。 两难之间,丁连杰和时任技术部部长的王燕春一起,把目光锁定在国内各大科研院所,希望能开国内第一套丁辛醇技术工业化应用之先河。 2007年9月起,王燕春又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忙碌。到兄弟单位现场取经,跑各个院校深入调查,借助网络多方搜索……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四川大学有自主研发的丁辛醇技术。七八个电话打过去后,辗转联系到了技术研发人。 但川大这一技术还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没有经过小试、中试,一步到位直接进行七万吨工业化应用,如同一步要登天,谈何容易? 一化领导班子大胆决策,上! 一个“上”字背后,不是蛮干,不是赌博,是科学的建设方案,是应对困难的严谨策略,是前期周密的措施设计。 2008年2月16日,年产七万吨的丁辛醇项目正式破土动工。 采用国内还不成熟、尚未配套的技术,且是第一套工业化应用装置,没有任何经验能借鉴,没有一点规律可遵循,没有丝毫信息供参考,还是王燕春,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项目建设的重担。 把建设中遇到的一道道困难作为一座座山峰来攀登!王燕春毅然带领以技术部人员为主的项目组,开始了从合成气的制备、净化到丁辛醇主装置以及所有公用工程的艰难创新和设计历程。 为了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王燕春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不知翻看了多少书籍,不知浏览了多少网页,不知请教了多少专家……边学习,边探索,边实践,边应用。 王燕春不仅要负责新项目建设的技术完善,节能降耗、流程优化的技术改造等研发工作,还要负责整套装置的现场施工管理等建设工作――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当军师,又做调度。白天,指挥现场施工,现场解决问题;晚上,研究技术方案,解决技术疑难。依旧,没有节假日,不分昼与夜。 工友刘娟至今记得王燕春的那次“狼狈”:2008年4月11日,工友刚买的西红柿还没落到桌子上,就被王燕春抢来狼吞虎咽塞到了肚子里。大家忙说:“还没洗呢。”“没关系,它总比我干净。从昨天到现在我已经25个小时没洗脸刷牙了噢。”看着大家一脸的疑惑,她忙解释:“今天公司要签一个技术合同,所以晚上开夜车赶了出来。无论如何也不能耽误了签约呀。”又是一个不眠夜。 …… 这样的故事,王燕春身边的工友每人都能讲上一箩筐。 整个丁辛醇以及配套装置建设,创造了国内建设周期最短的历史记录――仅8个多月,为同类项目的1/3;项目总投资2.5亿元,同样为同类项目的1/3。 2008年底,丁辛醇项目开车试运行。但由于是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丁辛醇装置,从实验室直接一步应用到工业化生产,还存在着很多的瑕疵和漏洞,被迫停车改造。又赶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真如雪上加霜。 危机笼罩,困难当前,技术人员、施工人员不免迷茫: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希望?王燕春没有认输,还给大家打气:这么大的工程,怎么可能一点儿坎坷都没有?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完善了技术,肯定能成功。而且,齐鲁一化与阳煤集团已完成战略重组,一化成为了阳煤大家庭的一员。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丰厚的资源保障,一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 每一次试车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王燕春以她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仔细分析、判断开车过程影响正常生产的各种因素,查阅大量资料,寻找科学依据,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针对现场实际,进行攻关、创新、突破。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管线、每个控制点,都融入了她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完善,终于有了眉目。丁连杰与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抓住市场复苏、丁辛醇价格上扬的时机,在2010年3月投产。 好事历来多磨。就在离预计的正式开车时间只剩十几天的时候,又出了故障!致命的大故障! 为验证催化剂性能,齐鲁一化委托有经验的厂家对丁辛醇项目的专用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权威人士的评价结果如同晴天霹雳――齐鲁一化的新催化剂根本没有活性! 那一刻,王燕春几乎被打蒙了。但她没有倒下,也不能倒下。在丁连杰的大力支持下,她立即组织孙玉霞、陈芳菊、王旭丽、张荣欣等技术人员,按照国外进口技术规程,连夜进行细致的活性实验。一个小时后,结果出来了,与权威单位的结论完全一致!所有在场的人几近崩溃。 要知道,催化剂是丁辛醇生产中的最关键要素。其价格昂贵之极,每盎司9400多美元,比黄金还要贵六七倍;其活性控制要求的指标精度相当高,活性控制好,转换率高,丁辛醇产量就高;反之,成本高,效益低,且生产不稳定。 离正式开车只有短短十几天,更换催化剂,时间绝对来不及,就是有钱也办不到。联系制作单位,他们也非常吃惊,无计可施。好多人彻底绝望了! 死马也得当活马医!王燕春没有绝望。她带领实验小组,继续坚强地做着实验。根据制作单位提供的其他种催化剂的使用经验,对催化剂进行研磨,加长催化剂溶化时间。一个小时后,新的结果出来了,有了一些活性!曙光!兴奋! 继续实验,摸索适应催化剂特点的实验方法。越做越有希望!越做活性越好!当午夜的钟声敲响时,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完全符合要求,甚至超过了进口催化剂的性能!王燕春带领她的伙伴,改写了权威单位的定论! 柳暗花明后,好消息接踵而至――2010年3月19日,丁辛醇项目正式生产;22日,一次产出合格产品;一个月后,顺利实现达标达产,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 投产以来,丁辛醇装置运行非常稳定,仅去年9个月就产出8.7万吨,远远超过了设计生产能力,创造了蔚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确保了齐鲁一化的逆势挺秀。 王燕春当之无愧是头等功臣! 但她顾不上静下来享受成功的喜悦,顾不上停下来稍做调整和休息,转而又全身心投入了下一场战役――以阳煤集团为强大后盾,抓住市场机遇,进行丁辛醇项目扩建,到今年4月底,具备14万吨生产能力,年底达到21万吨。 在辛醇项目建设、改造试生产和开工创效三年的历程中,王燕春,这个看似瘦弱的女子,经历了数也数不尽的艰辛与险阻,承担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和责任,完成了其他厂家需要几十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改造的成功之路。 齐鲁一化党委书记、总经理丁连杰一连用几个“最”来评价王燕春:一化技术、管理人才中最优秀的,改制以来贡献最大的,所有生产流程、工艺设施最精通的,最敬业最肯吃苦的…… 故事讲到这儿,我们对王燕春更心生几多感佩: 如果说,七年是一本书,这本书写满的是无尽的拼搏与执着; 如果说,七年是一幅画,这幅画绘就的是不懈的求知与创新; 如果说,七年是一首歌,这首歌传唱的是永恒的忠诚与奉献。 王燕春,巾帼不让须眉,壮志当可凌云!
图为王燕春在对照设计图做工作笔记
![]() |